top of page

推動淨零生活轉型:從「社會溝通」到「社會支持系統」

Updated: Nov 30, 2023

受訪人:賴偉傑理事長 / TSH 吳奕辰、張朝翔 採訪整理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賴偉傑理事長具有公部門與私部門的經驗,並長期投入社會運動,這使他對不同群體遭遇的不同困境特別敏銳。在政府陸續推出淨零轉型的各項政策之際,我們特別訪問賴理事長,針對與民眾日常最相關的「淨零綠生活」,分享他的社會溝通方法,並指出過去這些經驗中所得到的啟示。



社會溝通方法:梳理過去、共繪未來、設定行動

臺灣過去有許多轉型的經驗,經濟上例如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政治上例如從威權到民主、社會上例如環境意識的興起等,其中許多也與淨零高度相關,包含回收、減塑、空污等,都涉及整個社會價值的改變。以垃圾費隨袋徵收為例,就逐漸形成使用者付費和零廢棄物的觀念,避免持續新建垃圾場或焚化爐。這些轉型經驗如何成功或失敗,遇到哪些問題出在哪,都是淨零轉型的知識缺口,需要有系統地被整理出來。


就過去與民眾互動、討論重大議題的經驗,賴理事長認為社會溝通至少包含三個要素(如圖一)。首先是讓大家相互了解現在這個議題是如何演進產生的:透過回顧過去發生類似事件時的社會條件與脈絡,彼此可以聽到不同群體的多元觀點,了解不同的詮釋面向,以及各自在乎的點在哪裡。


接著是共同描繪未來的願景:藉由讓大家列出許願清單,然後共同思考找出交集。這過程中很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友善的空間,讓大家較無負擔地講出自己認為的理想未來。


最後是一起把現狀與未來給連起來,討論現狀可以透過什麼路徑來達到理想的未來,這包含:路徑之中需要設立哪些里程碑作為檢核?哪些情境因素要一併考量?需要什麼策略、該如何調整法規、制度及投入多少資源?這樣就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如何轉型。


圖一、社會溝通方法的三個要素(整理自訪談內容)

這個過程可以讓很多不同位置的人互相傾聽和討論。賴理事長揮舞著手說:「我會掛出時間軸請大家標出過去重要的事件,然後問說:你們看到了什麼?當時是什麼情況?一邊討論,一邊就會浮現出議題歷史長河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又隱約在往某個趨勢走。」賴理事長提到,有些人的觀點被視為很瑣碎、不夠具體、或是不被主流所接受,但那其實就是他在意的事,以前他們沒地方可以講出來,而社會溝通就是要建立管道和方法,讓這些聲音能被聽到、被實質討論、被納入政策的考量中。

汰換柴油車事件對淨零轉型帶來的啟發

事實上,許多沒被聽到的聲音,正指出了轉型政策欠缺考量之處,而這就是一道知識缺口。賴理事長舉之前因應空污而推出汰換老舊柴油車的政策為例,當時雖然環保署有補助更換新車或改裝設備,但期程的安排上沒有整合到交通部的資料,「有多少車子需要補助或維修?有哪些類型的司機受到衝擊?哪裡可以修?維修改裝量能有多少?當時政府以為兩年就可以修完所有老舊柴油車,並做為獎勵期限,但其實可能要十年或更久。」


錯估維修量能就傷害了柴油車司機的生計,他們很多是個人戶,不像車行還有些彈性能應對衝擊,有些司機覺得只要再開幾年就退休了,所以是貸款買二手車。然而政府的規劃沒有考慮到不同群體的生涯規劃,提供相應的選項,這造成的不確定和不安,迫使他們出來抗爭。「而且車行不出來抗爭,但鼓勵個人戶出來抗爭。所以這裡面其實比想像中複雜很多」,賴理事長坦言道。


除了生計之外,根據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王瑞庚研究員的觀察,司機們最委屈的是在改革過程受到不正義的對待 [1]。「他們被社會認為是應該改革的對象,這讓他們很在意、很不舒服」,賴理事長指出,這種相對剝奪感就是政策上要很小心的,可能在「運具電動化」再度出現。但這不代表不要淨零,而是有許多準備作業不能太粗糙,要透過社會溝通來盤點民眾的需求,鑑別從最弱勢者到承受力最大的族群,再給予全額到從優不等的差別方案。

以模組化的資訊,勾連民眾的生活

賴理事長指出,當政府講「淨零綠生活」時,需要先走進人民的生活環境中,從這些環境盤點生活轉型所需的資訊,然後盡可能一開始就給出來。例如屋頂型太陽能光電,賴理事長扳起手指算著:「我們有頂加、有透天厝、有大樓、有集合式住宅、有持份不一樣的各式住宅,這些不一樣類型的建築可以如何安裝太陽能板,就要先盤點出來。」


接下來就針對不同類型規劃幾套模組,例如裝太陽能電板的成本各是多少?回收年限多少?這些都是民眾一定會問的。有初步估算與調查後,就有了說服的基礎,可以快速告訴民眾自己的屋子屬於目前一百種的哪一種、大概要多少錢、怎麼安裝、有什麼風險。「當民眾發現你居然可以把他們面臨的劇本都寫好了,就會覺得你是在玩真的了,而且政府沒有遺漏他」,賴理事長解釋道,「這種微妙的信任很重要,否則你作的溝通,他不見得聽得進去」。

建立分眾的社會支持系統,減少結構性的浪費

延續前述的信任關係,賴理事長提醒淨零轉型的一些做法有時變成道德勒索,從而破壞了關係,「例如『你沒有怎樣,就會怎樣…』這種說法,我作環保運動也有點受不了,像是拿一個標準在大街小巷檢核,要脅大家『忍心讓北極熊沒有家嗎』」。過度簡化的道德勸說,不但沒有倡議效果,反而製造裂痕。


事實上,要改變民眾的行為,需要的是系統的支持。而且這個系統是能細緻地反映不同群眾真正的需求,並嵌入淨零的精神。賴理事長以大家最不陌生的節能議題為例,「通常飲水機會將熱水隨時維持在一百度,但國小同學也要一百度嗎?冰水也是,而且健康上來說其實溫水就夠了」,因此他認為飲水機台的樣式其實可以根據對象使用的需求出發,而有不同水溫的預設模式,可能有辦公室型、也有國小型(只提供特定溫度範圍),或本身能改變預設溫度的設計,減少無形中的結構性能源浪費。「但這些不同的需求如何形成較為制度的指引?這就是需要多加溝通的地方,例如家長會做成建議性的規範,這樣有意願的廠商設計時也有依循?」,他強調這些溝通都有待政府和社會共同協作,否則市場也不太容易自己就出現這些能夠促進淨零生活的產品。


系統性的節約,需要系統性的支持,賴理事長提到正在興起的能源技術服務產業 (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運用能源需求管理或引進節能的軟硬體設備,協助工廠改善能源使用效率。這費用是由客戶因節能所省下的能源支出來攤還,所以沒有增加總營運成本,從而創造購買服務的誘因。賴理事長想像,若是民眾的生活也能有這樣的服務與指引,也許會更催化生活的轉型。


「但是在生活應用上,商業模式可能有點小題大作,搞不好里長、社區規劃師或是附近的水電行老闆就可以提供相關的概念或指引」,賴理事長回憶道,「這類聰明用電的主題,在社大同學的問題其實都差不多,要不就西曬,要不就冷氣要怎麼買,其實就那幾個樣態」。只要能幫民眾整理好他們需要知道的資訊,以及有哪些更友善環境且不花什麼錢的方式,形成一套社會支持系統,能夠分眾地滿足不同樣態的需求(而非單一的標準),就可以加快走向淨零綠生活。

小結:錨定「無悔」之事,開始社會溝通

「我在公、私部門服務與溝通的經驗中,學到最重要概念之一是找出『無悔』之事」,賴理事長指出,「無悔」除了是優先進行具有高度共識的事情之外;不見得有高度共識的事,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找出折衷且非做不可的部分,讓大家能夠共同前進。例如從更大的層面來看淨零中的能源轉型,我們經常偏重在供給端的討論,較忽略需求面的解方。「很多人認為未來能源技術會有重大突破,就覺得淨零有解了,反倒節電的期程就被往後拖延。但我們真能保證新技術能趕上2050的期程嗎?所以我認為能源需求管理是無悔,而節能更是無悔中的無悔」。


目前2050淨零路徑是中長期規劃,很多人無感或仍在觀望,因此政府若能抓住像節能這種無悔之事,大家就可以動起來。同時,更應該想想轉型裡頭還有哪些跟「節能」一樣是「無悔」的事?若這方面的社會溝通能夠儘早開始,並慢慢搭建起能夠照顧不同生活樣態、更為細緻且分眾的社會支持系統,相信淨零綠生活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TSH電子報第七期其他精彩文章:


451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