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五個關鍵問題揭開淨零神秘面紗,帶你瞭解臺灣淨零路徑的可能性 Q2

Updated: Aug 21, 2023


Q2. 汲取過去其他轉型議題的經驗、考量前述在地特性,臺灣推動淨零排放進程有哪些該特別注意的面向?


「能源」在淨零路徑上扮演重要角色


臺灣整體溫室氣體排放的90.75%來自能源的使用,談淨零排放路徑,應該先了解我國能源與產業結構的特殊性。依據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手冊,2020年進口能源在我國整體能源供給達97.8%,主要為原油、煤與天然氣,屬於能源供給端;能源消費端主要有石油產品、電力、煤及煤產品、天然氣 (圖2)。而不論從減碳或維持能源供給穩定的角度,發展去碳與再生能源都是明確要採行的路徑,不發展再生能源則沒有達成淨零的可能性。


圖2 2020年臺灣能源供給與消費概況 (能源局,2021)



轉型的挑戰與爭議,零排碳不等同零衝擊


能源轉型在淨零路徑上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過去國內在推動能源轉型過程著實面對許多挑戰與爭議。轉型的發生,技術發展與商轉可行性相當重要,技術面臺灣過去傾向橫向移植,缺少自主發展,最近幾年則在科技研發與創新的投資上有逐年增加,政府部門也積極協助學術與民間單位的產學合作。但轉型的過程也須充分評估潛在衝擊。以能源供給端為例,電力方面目前以燃氣取代排碳量較高的燃煤,是可以短期內降低發電碳排的方法,但從長遠來看仍必須面對淨零排放的要求;光電與離岸風電作為再生能源的主力發展,則是一方面有天然條件與外資投入的誘因,另一方面則必須克服能源生產與土地及海洋的整體規劃、生態保育等不同價值之間的衝突。


而除了供給端的轉型,能源使用端也有轉型的必要。經濟部預估2021到2027年,臺灣用電量將每年成長2.5% (經濟部,2020),如果使用端不改變,再怎麼增加綠能生產,未來都有可能不夠用。能源應該被當成有限資源,高耗能產業需朝向高附加價值轉型,產業、日常住商與運輸之能源效率與去碳化也有待提升。要促成這麼大規模的改變需要付出投資,不僅包含技術面以及整體結構的升級,還有整體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改變;這些環環相扣的複雜關聯,除了需要有永續評估、衝擊與調適的跨域專業知識為基礎,還要有跨部會與社會不同領域之間的耐心對話才有可能達到共識。以過去廢核和推動光電的經驗為例,扁平式的民主溝通與透明的資訊,引進知識,並透過知識協作和利害關係人參與,社會的共識與實質行動才可能落實。




307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