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五個關鍵問題揭開淨零神秘面紗,帶你瞭解臺灣淨零路徑的可能性 Q3

Updated: Aug 21, 2023


Q3. 達成淨零排放目標需要系統性的路徑規劃,以臺灣能源與產業結構的特殊性,TSH對淨零排放路徑的系統性論述是什麼?


從進一步解析能源供給與需求的聯結,了解系統性論述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能源的使用造成整體排放的90.75%,因此是不是以再生能源取代所有能源供給,就可以達成淨零排放呢?答案恐怕不是這麼簡單,原因可以從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現況去說明,依據環保署2020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內2018年的統計資料,溫室氣體排放最主要的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約占95.38%,而依據終端電力用戶計算,各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占比如圖3。儘管從能源生產端去碳化可大幅接近淨零排放,但消費端的能源使用方式多元,要真正達到淨零排放需考量終端用戶的能源使用方式與結構的改變,例如:暖氣、烤箱、熱水器,從使用天然氣改用電力;運輸工具從內燃機引擎改成電動車;產業端,如煉鋼、水泥業等要大幅降低排放,更是需要高能效製程與負碳技術的導入。


圖3 2018年臺灣部門別溫室氣體排放比例 (環保署,2020)


減碳四大支柱作為臺灣淨零路徑架構


面對如此的複雜性,TSH對淨零排放路徑的系統性論述為以四大支柱的概念來達成。2012年發表在Science 期刊的一篇文章指出,達到深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透過三個能源轉型策略:能源效率、去碳能源與電氣化。該研究以加州為例,提出要在2050年達到相對於1990年80%的深度減排目標,去碳電力將成為主要的能源供給,但僅靠去碳能源與能源效率的提升是不夠的,還需搭配廣泛的電氣化 (包含運具及終端能源使用的電氣化)。世界銀行2015年進一步提出淨零排放目標的達成,需要透過去碳能源、電氣化、能源效率、負碳技術等四大支柱來達成。參考國際論述與在地特性,臺灣減碳四大支柱調整為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運具電氣化,以及負碳技術:

  1. 去碳能源:這是達成淨零排放的核心,需要透過發展再生能源達成,包含光電、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導入碳捕獲與封存 (CCS) 技術,從整廠運用可行性角度也可在此範疇下討論。

  2. 產業及能源效率:涵蓋範圍如產業、住商、運輸、農業部門,使用端包含低碳建築、電氣爐、電熔爐等,重要關鍵為電力的提供來自低碳能源,並導入循環經濟以降低能資源的耗損,進而減少碳排放,實質內涵上也和永續性的消費與生產系統有關。

  3. 運具電氣化:將運輸部門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轉型為使用低碳電力。

  4. 負碳技術:包含碳捕獲碳封存與再利用 (CCSU)、結合生質能捕獲 (BECCS)、直接從大氣捕獲 (DACCS) 等之技術發展,以及透過土地管理技術來提高農林碳匯的潛力與提升海洋碳匯潛能等。


因此,淨零目標的達成,不會只是能源部門的事情,推動過程也將帶來社會、經濟與環境衝擊的挑戰與機會。而四大支柱雖然將減碳議題做區分,但各支柱間也同時具有互相關聯的協作特性。




269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